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鼓膜被鳞,无喉褶;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眼眶后角,尾长为头体长的二倍以上;背部大鳞排成“V”形。
形态 全长雄蜥(67+145)mm,雌蜥(58+118) mm,前肢长31.5mm(雄),26mm(雌),后肢长54mm(雄),47mm(雌)。背面灰棕色,两侧各有一镶黑边的黄白色纵纹,其间与横过背脊的浅色“V”形斑相连接,“V”形斑尖端向后。头背有许多浅色斑,颞部及眼眶后下方有辐射纹,眼下方的黄白色线纹与上唇缘平行;头腹面灰褐色或黑褐色,具有黄白色斑点,腹面其余部分灰白色。四肢及尾背面有深浅相同的环纹。头宽为头长的三分之二,前额较平,顶部下陷。吻鳞宽而低,高为宽的二分之一,上缘与3枚小鳞相接;鼻孔位于大而突起的鼻鳞之上,鼻鳞与吻鳞之间相隔1枚小鳞,鼻鳞与第一上唇鳞之间相接或相隔1-2枚小鳞。吻棱明显,与上睫脊相连续,后者在眼眶后方有一深切迹,其后有一大锥状鳞,枕部和颞部有分散的锥状鳞和刺鳞;上唇鳞7或左10右9枚,下唇鳞左8右7或左9右8枚,颔片4对;头背其余鳞片粗糙而具棱;颈鬣由6-7枚侧扁的鳞片组成。与背鬣不相连续,雄蜥颈鬣较发达。体略侧扁,背面被覆大小不相等的覆瓦状排列的棱鳞,上部鳞尖直向后,下部鳞尖向后下方;腋部鳞细小;腹鳞具强棱,覆瓦状排列。四肢细长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眼后角,第III, IV指几等长,第IV趾长于第III趾短于胫长而与头宽约相等。尾略侧扁,基部膨大,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以上;四肢及尾均被以覆瓦状排列的棱鳞。
上颌齿每侧17或20枚。
形态 全长雄蜥(67+145)mm,雌蜥(58+118) mm,前肢长31.5mm(雄),26mm(雌),后肢长54mm(雄),47mm(雌)。背面灰棕色,两侧各有一镶黑边的黄白色纵纹,其间与横过背脊的浅色“V”形斑相连接,“V”形斑尖端向后。头背有许多浅色斑,颞部及眼眶后下方有辐射纹,眼下方的黄白色线纹与上唇缘平行;头腹面灰褐色或黑褐色,具有黄白色斑点,腹面其余部分灰白色。四肢及尾背面有深浅相同的环纹。头宽为头长的三分之二,前额较平,顶部下陷。吻鳞宽而低,高为宽的二分之一,上缘与3枚小鳞相接;鼻孔位于大而突起的鼻鳞之上,鼻鳞与吻鳞之间相隔1枚小鳞,鼻鳞与第一上唇鳞之间相接或相隔1-2枚小鳞。吻棱明显,与上睫脊相连续,后者在眼眶后方有一深切迹,其后有一大锥状鳞,枕部和颞部有分散的锥状鳞和刺鳞;上唇鳞7或左10右9枚,下唇鳞左8右7或左9右8枚,颔片4对;头背其余鳞片粗糙而具棱;颈鬣由6-7枚侧扁的鳞片组成。与背鬣不相连续,雄蜥颈鬣较发达。体略侧扁,背面被覆大小不相等的覆瓦状排列的棱鳞,上部鳞尖直向后,下部鳞尖向后下方;腋部鳞细小;腹鳞具强棱,覆瓦状排列。四肢细长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眼后角,第III, IV指几等长,第IV趾长于第III趾短于胫长而与头宽约相等。尾略侧扁,基部膨大,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以上;四肢及尾均被以覆瓦状排列的棱鳞。
上颌齿每侧17或20枚。
大小
全长雄蜥(67+145)mm,雌蜥(58+118) mm,前肢长31.5mm(雄),26mm(雌),后肢长54mm(雄),47mm(雌)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根据吕光洋、赖俊祥等(1991: 27)的报道。台湾龙蜥栖息于海拔500-2500m的山区,而以1000m以下地区杂草蔓生之树林中为最多。且具有强烈的领域性。主食各种昆虫及少数陆生节肢动物,也有捕食蟾蜍蝌蚪的报道。卵生,每年可能产卵两次,3-6月为生殖期,亦有报道4-9月产卵,每次产卵2-5枚,亦有报道产卵3-6枚者。卵白色,卵圆形或椭圆形,卵径7.lmm*7mm-13.9mm*7.6mm。卵产于地下80-100mm深、直径50-60mm的洞穴中。12月进人冬眠,翌年1月出蛰活动。
垂直分布:500-2500m(吕光洋、赖俊祥,1991: 27)。
垂直分布:500-2500m(吕光洋、赖俊祥,1991: 27)。
生境信息
台湾龙蜥栖息于海拔500-2500m的山区,而以1000m以下地区杂草蔓生之树林中为最多。且具有强烈的领域性。主食各种昆虫及少数陆生节肢动物,也有捕食蟾蜍蝌蚪的报道。
海拔范围
繁殖特征
卵生,每年可能产卵两次,3-6月为生殖期,亦有报道4-9月产卵,每次产卵2-5枚,亦有报道产卵3-6枚者。
国内分布
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山区。向南到南投县庐山、东埔温泉和溪头等地。
分类讨论
查看标本 台湾1 ♂ (CIB745108) 1♀(CIB745109)。
核型资料:台湾龙蜥染色体2 n =46,其中12对大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,其余11对为微小染色体。两种染色体之间界限清楚,互不混淆。
核型资料:台湾龙蜥染色体2 n =46,其中12对大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,其余11对为微小染色体。两种染色体之间界限清楚,互不混淆。